球探足球比分

图片
作者:球探足球比分 来源:球探足球比分

顾明远: 最终的公平应该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8月13日,球探足球比分会长顾明远在“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上指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是现代社会多元化人才结构的要求。

       顾明远说,什么叫个性化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为了使学生个性发展,就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就要改变原来那种千遍一律的人才培养方式,采用个性化教育的方式。个性化教育或者个别化教育在国际上早已有之,不过成本过高,推进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如果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进行个性化教育,就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能不能从改变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评价体系做起,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顾明远指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生理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遗传素质是不同的。普通儿童的智商是100,超常儿童的智商可达到130或140,智障儿童只能达到70、80。当然,智商测量是否科学,也有疑义,不一定说明问题,但大家都承认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其实,每个人都具有加德纳说的8种智能,但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就拿人的思维品质来说,有的人逻辑思维比较强,有的人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人思维敏捷,有的人思维迟缓;有的人思维开阔,有的人喜欢钻牛角尖;等等,各有不同。如果用一种模式、一种标准去培养学生,很难得到圆满的效果。从教育学来说,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特长、爱好来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教育成功。我国古代《学记》就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又说:“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要诚心,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因材施教,否则就达不到育人的目的。

       顾明远强调,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怎样理解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有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而最终的公平应该是使每个儿童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能获得教育的成功。一个学生本来形象思维比较好,喜欢文学艺术,你偏要让他学奥数,这不是对他最大的不公平?一个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创造意识很强,你偏要让他去学理论学科,这不是对他的最大的不公平?有些家长明知自己的孩子学习平平,但偏要让他上重点学校、重点班、实验班,结果孩子的学习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自卑,结果孩子的优势消失殆尽。这就是没有找到他最适合的教育的结果。相反,如果给他提供适合的教育,他就能得到发展。2005年我们在黑龙江呼兰县开会,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介绍他的经历,说他在初中时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爸爸让他辍学,老师去做家长的工作,说:“这娃喜欢画画,让他上学吧,将来可能会有出息。”爸爸答应了,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美术学院。这就是很典型的成功的例子。所以,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人尽其材的思想。

       顾明远特别指出,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学习进行选择。为什么我们要提倡高中阶段办学的多样化?就是创造条件和环境让学生自己选择。过去我国教育就像计划经济一样,全国一套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教科书,学校、教师、学生都没有选择的余地。今天课改的精神,除了强调培养目标中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外,就是要破除这个大一统,以学生为本,给学生选择的空间,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尤其在高中阶段,要提倡办学的多样化,把选择权还给学生。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球探足球比分的适龄青年进入高中学习,学生发展的差异需求越来越明显。因此,实施个性化教育,就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对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了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学校就要创造选择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到了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话,做老师的就要为他担忧,担心他将来成为一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平平庸庸的人。而我国当前却缺乏这种教育思想,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往往没有自己的志愿,只凭分数报志愿。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担忧吗?

       顾明远指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现代社会多元化人才结构的要求。古代社会的人才结构是二元对立的,要么是人上人,要不就是人下人。而现代社会的人才结构是多元的,现代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什么人是人才?我认为,只要有社会责任感,勤奋努力,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最近报导,香港大学给一位勤奋工作几十年的清洁工颁发荣誉博士学位。这是尊重人才的典型。天才是人才中的精英,极少数人才能达到。就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写的,现代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顾明远说,个性化学习或者个别化学习,不能理解为单个人学习,更主要的是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顾明远强调,怎样才能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第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教师和家长都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发展能力,人人都能成才。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所谓面向全体学生,就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此,要研究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有一年我参观法国巴黎郊区一所学校,发现上课时有一名学生不在教室里上课,而是在图书室里看书,校长见我很诧异,告诉我说:“这名学生认为对课上的内容都理解了,向老师请求不上这节课,自己来学习,老师允许了。”又看见个别的学生在做钣金工,校长告诉我说:“这些孩子智力有障碍,为了他们能走向社会,学校为他们提供一些技能课。”我想这就是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第二,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并为学生选择提供条件。当前教育中一大弊端是学生“被教育”或“被学习”,学生缺欠主体性,不能使他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以人为本,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只有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并不排斥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各种学习环境,并且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当然,学生的选择意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当他还在年幼时期,他不可能有自主的选择意识,但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常常讲:“兴趣是学习最强的动力。”或者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兴趣和爱好,也就没有选择。历史上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军事家,除了一定的历史环境促成他们成功以外,从他自身的因素来讲,往往出于他对某种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的选择和坚持。

       第三,要进行课程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我主张必修课要降低难度,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懂学会。让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学他喜爱的学科,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跳级或者提前毕业,有的可以到大学选学一些课程,这样才能涌现出各种杰出创新人才。现在许多有条件的学校都能做到,有些学校设有上百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有的学校甚至只要学生提出要求,就设法开设课程。我觉得这还不够。必修课也可以设立不同的层次。如美国有的学校高中数学就设有三个层次,即普通数学、高级数学、快速学习数学,供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选择。普通数学是最低要求,每个学生都必修;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学高级数学;有些学生数学成绩很好,但不一定喜欢数学或者不一定将来学数学,可以用较短的时间把高中必修的数学学完,腾出时间学习其他学科。我国有些学校进行分层教学,走班学习,也是提供学生选择的好办法。

        第四,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倡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开展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摒弃注入式,采用启发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实践,有时间锻炼身体,有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科技或文艺活动。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生动活泼,我们的学生才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探究的方法,也是学生的自我选择的过程,其实这就是个性化学习。

       第五,高等学校应该参与到高中人才培养方面上来。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规划纲要》中说要树立系统培养的观念,这很有道理。兴趣爱好从小就要培养,到高中阶段就不只是培养兴趣了,而是要巩固他们的兴趣,培养专业志向,培养他们坚持志向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为了提前让他们进入某一门学科领域,高等学校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在1975年开始在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就是在中学里及早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这种办法既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又能及早让中学生接触大学的学习方法。大学教师要关心中学的教学,最好能联系一些中学,经常到中学走走,开开讲座,不仅能了解中学生的情况,包括思想、学习、家庭等情况,同时可以把大学的情况介绍给中学生,让他们及早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将来进入大学以后就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顾明远指出,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式,现在议论很多。其中一个问题是要不要提前培养超常儿童?有人赞成,认为可以早出人才;有人反对,认为儿童生下来差别是很小的,设置超常班有失公平。我个人的意见是,儿童的智力是有差异的,特别是智力的结构会有差异。有的学生逻辑思维比较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教育应该为不同的儿童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观察、研究每一个学生,发现他的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但是,儿童幼年时期的智力确实是差别不大的,智力超常的是极少数,因此不宜过早地确定谁是超常儿童,不要人为地把儿童分成三六九等。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过程中发现智力在某一方面超常的儿童,为他们提供条件,逐渐培养。到了高中阶段,在提供学生多种选择中使他们的才能脱颖而出。可以设置一些超常班,但不宜过早,也不宜过多。并非只有超常班才能培养出天才,只要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普通班中同样能够涌现出天才。

       顾明远特别强调,我国现在的教育已经陷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泥坑,再不要盲目地自满了。有人说我们学习西方的教育理念太多了,今天该反思了。其实真经并未学到,反思也只是浅薄的。要把人家的真经学透了,才能真正地反思,才能真正地本土化。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是我国教育摆脱困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