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的“沈阳经验”:重生态·促协同·铸特质
作者:
王建艳,辽宁省沈阳市政府主任督学兼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
王 刚,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集团化办学是一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新型治理方式,也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辽宁省沈阳市自2011年开展集团化办学实践探索以来,经历了生态涵养(2011-2013年)、协同共生(2014-2019年)、特质凝练(2020年至今)三个发展阶段,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13所,共设教育集团98个,覆盖363所学校。在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再通过学区制管理、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结对共建等方式,覆盖其余150所学校。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已实现全覆盖。
一、重视顶层设计,涵养良好生态
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和利益,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积极支持与参与,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沈阳市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局出发,以集团化办学助推区域教育事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坚持“总体性、前瞻性、可行性、长远性”的基本原则,统一引领与部署,各区县(市)紧密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缜密设计,系统分析发展目标、规划改革步骤、健全制度规范、明确资源配置,构筑起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的良好生态环境,开创了区域教育发展的崭新局面。
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良好的规划有助于促进集团化办学改革目标的达成,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在市域统一引领与部署下,沈阳市各区县(市)进一步统筹规划教育集团布局,坚持以优质学校为核心组建集团,合理平衡配置学位,尽可能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效应。原则上,紧密型教育集团的分校控制在四个以内;松散型教育集团成员校控制在三至五个;体量过大的教育集团适当缩小,避免因规模过大造成教育资源配给不足,因管理力度不够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滑坡;新建学校一律纳入集团化管理;合并重组的初中学校,以原初中学校为单位享受重点高中指标到校名额。鼓励辽中、新民、法库、康平四郊区以合作或委托等方式,与皇姑、大东、沈河、和平、铁西市内五区结对共建,形成集团化办学长效机制。这些举措,让各区县(市)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合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第二,健全制度,加强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保障集团化办学改革合法性、规避风险性、减少盲目性的关键环节。沈阳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完善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积极引导与规范教育集团发展,先后颁布了《沈阳市推进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沈阳市进一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沈阳市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联盟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包含管理架构、运行机制、经费投入、人事管理、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在内的集团化办学管理制度体系,为教育集团顺利运转提供核心支撑,增加集团办学的稳定性、提升教育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效能,力争实现集团化办学的最大效益。
第三,完善架构,激发活力。清晰的治理架构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有助于破除集团化办学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集团各成员校办学活力。沈阳市引导紧密型教育集团构建起决策和执行“条块相辅”的管理架构:总校长全面负责集团各项工作,各校区配备配强管理团队,实行集团办公室统一协调下的执行校长负责制。精准推动放权赋能,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顺畅、简约高效的集团办学治理体系。引导松散型教育集团各成员校依据明确的集团工作标准,完善工作章程、健全工作制度、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形式,保障各校的人事管理自主权、经费使用自主权、教育教学自主权的有效落实。
第四,以评促建,提高质量。沈阳市围绕工作实效性、过程协调性与体系长效性设计集团化办学绩效评价指标,重点评价集团办学满意度、目标达成度、成员信任度、工作顺畅度、资源协同度、特色鲜明度。创设深入情境式的集团办学绩效评价模式,将评价重心置于集团各校,基于真实的集团办学实践和育人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云平台、大数据等工具全场景采集与分析数据,实现“全息”数据评价。通过严格督导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领集团办学方向,推进集团办学规范化、现代化、优质化、可持续发展。
二、探索多元模式,促进协同共生
各区县(市)依据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校际差异等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多元多样的教育集团化办学路径。
第一,结构重组,丰富形式。一是通过“名校+弱校”“名校+普校”“名校+新建校”等方式,推进集团化办学,形成了由品牌学校为集团总校,并入校为分校或校区(部),实行总校长负责制的紧密型教育集团。如皇姑区岐山一校、珠江五校、虹桥中学等六个教育集团,都是区域内一校多部的紧密型教育集团,实现了人事管理、经费管理、业务管理、制度管理和评估考核的高度统一。二是由品牌学校牵头作为集团总校,按照相对就近原则,以联合体的形式连接若干弱校和普校组建而成的松散型教育集团。如浑南区的浑南一校教育集团,涵盖浑南五小、十一小等五个独立法人学校,构建起管理机制灵活、办学要素共享、协作渠道畅通、同中存异的学校发展联合体。三是同时包含紧密型与松散型关系的综合型教育集团。以品牌学校为集团总校,与新建校结成紧密型集团办学关系,输出教育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等优质资源,使新建校一开始就站在发展的高起点上,避免出现“新建校就是弱校”局面;将普校纳入集团统一管理,形成松散型关系,提高集团办学的灵活性,实现优质资源的辐射推广与结构重组。如和平区的和平一校、南京一校、沈阳一二六中学教育集团就采用了这种混合模式,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第二,区域协同,精准帮扶。郊区通过引进名校,采取名校托管、委托管理的合作办学形式,形成“帮扶式发展协作体”,充分发挥名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郊区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如沈北新区引进了文艺二校、朝阳一校、沈阳七中、南京一校,创办了文艺二校沈北分校、南京一校沈北分校等。于洪区相继引进东北育才学校和沈阳市实验学校,联合创办了东北育才丁香湖小学、沈阳市实验学校中海城小学;引进辽宁省实验学校和辽宁省实验中学,创办了辽宁省实验学校于洪分校和辽宁省实验中学阳光小学。“帮扶式发展协作体”的建立,深化了集团化办学改革,将球探足球比分“好学校”建在了百姓的家门口,让球探足球比分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使市民切实享受到教育改革带来的红利。
第三,跨段协同,立体发展。沈阳市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辐射作用,打破学段界限,探索幼小、小初以及初高衔接,探索出多元化、开放性的跨学段集团化新模式。如皇姑区针对北部片区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了打破学段界限、打造“海科技”学校发展共同体的集群化办学新理念,推出北皇姑“集团+”教育改革示范带、七星海科技教育集群两个新型教育集团,实现了由沈阳十一中、沈阳九十七中、三台子一校三所学校构建的“学校+”跨学段教育集团办学形式的新升级。浑南区着力破解浑南初中教育的短板,以幼小初衔接为突破口,借助教育集团力量探索“幼小初衔接发展协作体”教育模式。浑南区创办的灵动教育集团致力于幼儿园、小学、初高中的有效衔接,切实加强了集团内各校在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关联性,形成了多元化、开放性、一体化的良好育人生态,有效盘活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集团化办学的多元模式尊重各校的发展意愿与实际需求,充分调动了成员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集团化办学合作性强、参与度高,强化了集团各校在教育理念、文化内涵、管理制度上的认同感,搭建起校际教育资源便捷共享的平台,实现了各校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合作共赢、共同进步,在加快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明确个性定位,铸就非凡特质
沈阳市注重推进教育集团内涵式发展,在尊重各成员校历史传统的前提下,着力凝练教育集团特色、打造教育集团品牌,不断提高教育集团办学品质,彰显集团化办学优势。
第一,一区一品,和而不同。沈阳市鼓励各区县(市)以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义务教育公平与效率双赢为根本价值取向,结合本区域的教育核心竞争力与比较优势,凝练集团化办学改革的理念和目标,最大限度突出区域特色。
如沈河区以教育公平为诉求,以优质均衡为目标,坚持“全员纳入、全面覆盖”的集团化办学策略,推动全区基本形成“多元共治、协同创新、共创共享”的办学新生态。铁西区坚持以科学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目标,以“优质、共享、均衡、共进”为主题,通过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品牌的共享与融合,走出了一条全方位、高质量、有特色的集团化办学之路。沈北新区坚持“政府主导、整体运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推动教育集团的整体发展,打破区内“南热、中温、周边冷”的旧局面。于洪区以缩小区域内校际差距、整体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推行集团化办学和大学区管理策略,通过实施“引领、互动、共享、提高”为主题的一体化管理,形成教育教学发展共同体,全面提高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新民市以“学校独立联盟、教育行政助力”为抓手,将“一确保(教育质量)、两深化(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三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型学校、学区一体化)”作为教育集团组建与内涵发展思路,实现学校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第二,因品施策,各美其美。集团化办学的本质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合理共享与高效利用,沈阳市引导各区县(市)围绕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巧做文章、合理谋划,实现了集团化办学各美其美的良好局面。
如和平区立足于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实行“以文化为灵魂,以制度体系为框架,以规则程序为纽带”的集团运行机制,提出“四个共享”(理念文化共享、管理制度共享、教育资源共享、质量保障共享)发展策略,推动集团“品牌化”发展,实现了“谋求共同提升,实现差异发展”的目标。对于紧密型教育集团,高度提炼并统一执行集团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品牌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对于松散型教育集团,在尊重各成员校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凝练核心价值,丰厚集团文化内涵,培育积极向上的集团文化,推动集团内各校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发展,彰显集团化办学的优势。
大东区立足于自身教师资源,以“优势互补、共建共赢”为宗旨,深入推进实施名师优师资源“内流”工程,集团干部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交流,学校教师根据学科结构进行交流,建立集团教师学习共同体,进一步盘活名师资源、促进校际交流共享,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呈现螺旋上升的良好态势。
浑南区立足于区域内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尊重学生认知为准则,以构建具有浑南特色的区域“智慧+课程”体系为抓手,高效、科学利用网络应用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开发名师课堂教学视频资料,实现线上、线下优质资源互通共享,统筹推进集团化办学,创建浑南教育发展新样态,办好“有智慧、有创新、有文化”的幸福教育。
第三,多样发展,全面育人。立德树人是集团化办学的根本要义,也是检验集团化办学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以“彰显特色、以人为本、真实有效”为发展理念,强化教育集团办学的育人使命,已经成为沈阳市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思想共识。
如皇姑区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坚持“创新推进、稳步实施、特色发展”,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全力打造有温度、有品质、有吸引力的皇姑教育。苏家屯区以“全部纳入、提质进位”为主导思想,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标,进一步整合、优化、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区域学校发展规格,实现区域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康平县以“五同”(管理同探索、队伍同发展、学生同成长、质量同提高、文化同繁荣)为目标,全力提升集团办学效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法库县以“提升校际凝聚力,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优质带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目标,做到思想认同、文化共享、管理互鉴、业务互通,切实推动一批高水平学校快速发展,区域育人质量稳步提升。
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沈阳市集团化办学改革呈现出密集性强、覆盖面广的显著特征,充分发挥了优质教育品牌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扩增了优质教育资源,持续缩小学校间、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差距,有效破解了“上好学校难”的问题,实现了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高效跨越式发展。
未来,沈阳市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力争推动集团化办学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区域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