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新思考 |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以“学习质量调查”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健康发展
作者:
伍小斌,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冯娉婷,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评价教研员
丁海霞,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评价教研员
2021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球探足球比分: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了完善本地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工作的必要性。但“唯分数论”在义务教育阶段仍然较为普遍,把学业成绩简单等同于教育质量、将区域性统考视为区域教育管理手段重要做法的误区依然存在。教育评价的理想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因此,学校不应该困于学业成绩的“分分计较”,而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品质,让每一个学生沐浴阳光、茁壮成长。为此,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聚焦“过程型质量”,尝试从单一的横向比较、压力传导式的区域性统考依赖中努力转型,寻找纵向追踪、自我改进式的评价新路,重塑“学校体检”的方式方法,实现评价激励、诊断归因、反馈调节、改进优化等功能。基于此,上城区评价团队通过梳理学生发展品质的关键要素,打造了“学习质量调查”这一本土化评价品牌。
一、“学习质量调查”内涵及特点
“学习质量调查”是借鉴教育质量监测技术,进行学生学习状况、成长环境的调查,结合学生学业水平监测情况,进行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诊断分析,以帮助学校改进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价改革实践。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为例,上城区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和《浙江省教育厅球探足球比分: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通知》,结合区域特色,建构了学校教育综合评价框架(见2023年第12期杂志)。
10余年来,上城区的基础教育质量管理从单一关注学生学业水平,转变为关注学生品德行为、学习品质、身心健康、劳动素养等多维要素,既保障了文化课纸笔测试的质量,又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质量的监测。借鉴教育质量监测技术,上城区开展了学生学习状态与成长环境的调查,基于学生学习状态的大数据帮助学校改进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
这些评价具有如下显著特点:一是丰富学习质量评价形式。上城区改变了以往将纸笔测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过分注重等级与量化、强调终结性评价的偏向,加强了对非纸笔测试、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的探索与应用,重视质性评价,改进量化评价方法。二是优化学习质量评价内容。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通过多种途径(问卷调查、课题研究等)收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习惯、情感态度及学业成果等信息,通过分类、对比和系统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三是善用学习质量评价结果。重视评价的诊断功能,强调评价结果的激励、导向和信息反馈作用,除了以分项等第评价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知识技能的实际水平、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外,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也被列为评语加分的衡量因素。
二、推进“学习质量调查”的工作路径
上城区在“学习质量调查”探索中,面对不同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区域和学校的真实需求,持续推进各项工作,形成了三条工作路径。
1. 形成本土化评价工具与工作机制
在“学习质量调查”形成的初期,区域整合可获得的数据,对学校日常管理行为进行实证诊断,形成整体解决方案和个性化对策,帮助学校循证改进。评价工具是连接评价标准与教育实践的桥梁,是反映评价技术的具体载体。在上城区“学习质量调查”形成的10多年中,评价团队成员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及工作实践,以项目联动方式,在指标选择、问卷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总结反馈、后续追踪等系列环节探索形成了关键技术,形成了“一环四阶”的工作机制(见2023年第12期杂志),解决了具体怎么做的问题。内容架构凸显育人取向,不以成绩为单一指标,形成以学校为单位指向学生五育融合、学习状况、成长环境的数据集。机制形成注重善意反馈,基于测评对数据进行整体、专项等分类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开展二次基础调研、专项调研,再根据各类现状开展共性、个性反馈,利用机制的力量发挥数据的价值,帮助学校循证改进。
2. 构建D-S-S多层级反馈改进机制
循证治理行动是基于教育质量管理工具研发及数据分析方法形成研究证据,进而利用证据寻找教育治理路径的实践探索。自2012年开始,上城区除了做好区级层面的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反馈,还对全区各校数据进行深度解读与分析;2019-2020年,在区域层面推进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的入校点对点反馈,逐步形成区校联动机制;2021年起,面对区划调整、学校体量激增的现实情况,区域无法像以往一样将数据一对一精准、有效地传递给学校。区域层面缺乏指导学校及时回应、深挖数据、诊断改进的路径,也很难将循证治理的范式迁移运用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
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上城区凝聚区域测评骨干力量创新构建了D-S-S(District-Service Area-School)多层联动反馈改进机制。同时,设立上城评价九大服务区,形成区、片、校研讨反馈三层辐射圈,组织开发专项调研行动,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运作规则,分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1)行动策划。组织策划各类调查行动,根据片区需求,提供适宜的评价服务,着力解决教育教学发展中的难点、痛点、要点问题。
(2)工具开发。根据区域、片区调研和学校需求,携手测评团队成立行动专班,根据选定的主题组织访谈、开发工具,紧扣学生发展和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核心要素”开展调查。
(3)数据采集。在调查过程中,根据前期确定的最佳“观测点”,行动专班会以入校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完成基础数据采集工作。
(4)数据分析。调查后,组织区域测评专业力量分析调研数据,智库专家全程跟进引领把关。建立起多层级分析机制,区域给出学校原始校本数据包,涵盖区域分析报告、校本分析建议。与此同时,召开专家、教育教学干部意见征询会,组织力量基于调研数据,形成改进专题集,保障学校后期改进工作有理可循、有路可走。
(5)反馈跟进。将全区划分为九大片区,建立评价反馈专属“服务区”,由区域专职评价研究员、测评大组成员担任“服务区”召集人,牵头服务本“服务区”专项调研反馈工作。
自D-S-S反馈机制建立两年来,区域组织线上线下50余场专题反馈研讨活动,100多所学校(校区)的教学管理干部聚焦关键问题,基于区域测评数据,组织开发专项调研-反馈-改进行动,全面服务区域内学校发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支由专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干部组成的评价队伍。同时,聘任30余位测评大组成员,为学校提供专业的评价改革支持。
3. 打造区域循证治理的学校样板
获得数据不是目的,评价结果的使用应该是善意且富有建设性的,因此,调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数据分析、数据解读、数据应用、实证改进中来至关重要。随着区域循证治理行动策略的逐渐形成,“学习质量调查”的分析主体也不断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自觉行动,基于省测、区测的结果和反馈,聚焦亮点与问题,形成校本诊断改进机制。为此,上城区从关注区域实践行动延伸向关注校本实践,尝试指导学校以问题导向为基础,形成学校自我诊断、反馈改进机制,主要呈现出如下样态。
(1)数据驱动管理机制的变革。上城区不止一所学校成立了“评价部”。校级“评价部”作为评价专设机构,集聚了学校骨干教师力量,统筹教学处、教导处、教科室等部门,对繁杂的数据进行梳理、归类、分析,有针对性地反馈,让循证管理成为学校运作的新常态。如东城中学形成的指导性管理“三环反馈”机制,充分体现了学校层面在班科协同、德育教学协同方面所做的努力。
(2)数据驱动育人理解的深化。部分学校在区域“学习质量调查”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进,助推育人观更新。如天地实验小学在育人目标的指导下,以“心育”为切口,对心育内涵进行延展,采集心育数据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干预,实现了学校育人的内涵式发展。部分学校以实证检验育人目标的达成度。如天长小学秉持“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评价”理念,在“差异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建构起数据驱动的评价指标体系。上城区以数据实证沉淀学生的成长经历,助力学生成为“自主的人”。与此同时,学校育人不只局限于育学生,培养教师也是学校的职责,如东城小学基于数据实证对教师能力进行建模,提供了教师培养的新视角。
(3)数据驱动教学过程的优化。“学习质量调查”从单向结果传递到双向过程诊断的工作思路也被用于学校教学过程优化。很多学校在使用各种现代化平台和设备的过程中,从好奇、新鲜到深入内核,逐步推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与优化。同时,过程数据还可以驱动学业、学科过程评价的优化,如濮家小学通过采集学生的日常表现、课后作业、活动参与情况等数据,对学业水平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及时反馈。
数据已经成为过程评价的核心要义。丁兰实验中学基于省测、区域“学习质量调查”“劳动教育专项调查”的数据,从学生劳动参与、学校劳动教育评价和家庭劳动教育三条关键指标出发,重新思考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架构起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1+1+X:家校社”三位一体劳动育人体系,形成了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探索出一条校本化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三、“学习质量调查”带来的实践效果
上城区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呼应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出的重点任务,为区域“双减”政策落地提供实证指引,也为“双新”背景下的学科实践营造了良好环境。上城区在问题寻策与经验总结中不断优化“学习质量调查”的顶层设计与运行机制,在优化区域教育生态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营造了区域教育质量管理新生态。上城区分阶段、分主题开展“学习质量调查”,建立多层级、全面深入的分析机制,学校开展基于实证的教育教学改进成为区域教育管理新常态。这一实践填补了各级教育质量监测与基层学校实践的鸿沟,实现了区域教育质量管理的转型,促进了学校立足学习品质不断优化完善,催生了通过优化过程型质量提升结果型质量的区域实践新范式。在连续几轮的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中,上城区的过程型质量和结果型质量均为全省前列甚至最高,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其二,形成了区域教育质量管理新方案。在教育质量管理转型的探索实践中,上城区聚焦“学习质量调查”,形成了包括工作机制、关键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的整体性解决方案。通过专家引领、研训一体、项目联动等方式,形成了由专职评价研究员、兼职测量与评价大组成员、学校评价骨干教师组成的近500人的队伍。区内100多所学校,基于调查结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和行为得到了加强。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自觉行动,基于省测、区测的结果和反馈,聚焦亮点与问题,打造校本诊断改进的机制,汇编了包括300多个学校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典型案例的成果集。
其三,塑造了区域教育质量管理新样本。上城区推进“学习质量调查”的实践经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被认定为浙江省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试点区。近年来,上城区先后多次在浙江省评价改革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有40多人次在市级以上教育评价交流会作分享。区域评价团队应邀组团为全国70多个省、市、区研修教研机构开展“学习质量调查”测评的培训工作并接待来访近百次。区域经验入选浙江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并被多家权威媒体相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