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凯:以数字化夯实教育强国基点
作者:
杨宗凯,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对数字时代创新人才需求的战略应答,也是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我国主动识变、应变、求变,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对基础教育的深刻影响,将其作为推进基础教育教学创新的战略重点,积极推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取得一系列显著进展。
一是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整合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2022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共连接各省区市52.9万所学校,面向1844万名教师、2.91亿个学生和广大社会学习者,汇聚中小学资源4.4万条,建立起公共资源服务体系,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平台的建设应用推动了“双减”工作的深入实施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截止2022年3月1日,平台日均浏览量比“双减”前增加了24倍,陕西、甘肃等中西部省份借助平台资源实施“双师课堂”,全面推行国家课程,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二是依托教育数字化示范区先行引领,打造数字化时代教育教学新模式。教育部实施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等一批试点示范,累积了可借鉴的先进经验和优秀范例,实现了学校网络设施全覆盖、师生数字素养显著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明显增加。其中,宁夏建立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全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基础教育一流课程入选率位居全国前三位,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研究团队测评,全区教师数字素养优秀率持续三年提升;湖南长沙示范区通过重点实施八项工程推动智慧教育建设,搭建了“终身教育学习大平台”;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设计实施“知情共育”教学方案,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此外,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浙江温州等地持续挖掘教育大数据价值,建立了融合数据规范、师生画像和服务保障的教育大数据体系。
三是开展数字化赋能教育基础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数字化科学发展规律。在国家自科基金委和教育部大力推动下,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代码F0701)自科基金序列正式启动,同时,科技部推进“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项部署工作,布局“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前沿科技研发体系,一批教育数字化高水平研究成果持续涌现。2023年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工智能赋能教与学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正式立项,该项目旨在研究人机协同教学环境下的学习认知机理和教学适应性策略两大科学问题,一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两个场景、东中西部互助联通的百万师生示范应用;另一方面着重实现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教师和学生的减负增效。
以数字化夯实教育强国基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具体路径可从以下三方面考量。
其一,培养德育为先、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大批创新人才。强化思政教育,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善用数字技术聚合教学素材和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加强数字人文、STEAM教育等课程建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以综合知识应用为导向,建设交叉学科,发展智能教育学,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善用数字手段和平台,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实践活动中的“真问题”,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其二,推进AI赋能、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数字教学环境下的人机协同,促进了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区空间的无缝衔接,人类认知和人工认知得以交叉融合,实现多元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教学体系构建,泛在化、个性化、协作化的学习场景塑造,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变为“师—机—生”三元结构。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智能技术,将提供更具交互性的学习体验,助推实现“师师有助教、生生有学伴”愿景,拓宽教育可及性,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支撑学生的个性化、终身化学习。
其三,构建全纳、公平、开放、可持续的教育体系。以基础教育为基点,充分发挥我国教育体系优势,集成运用数字技术,建立互联互通、即时高效、动态共享的数字管理保障机制,以教育数字化助推教育管理高效化;搭建以学习者为导向、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形式灵活适切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推进“三个课堂”应用实施,弥合数字鸿沟、智能鸿沟,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国际数字交流与合作,构筑国际沟通交流平台,持续推进教育国际化,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