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足球比分

图片
分享到
作者:贺慧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基于项目式思维的名师工作室研修模式探索




作者:

贺慧,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贺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研修、培养的有效模式愈发受到重视。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培养方案》中强调,要“以工作室为载体,探索名师名校长培养和引领带动机制”。与传统的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相比,名师工作室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共享性,在提供学习资源、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实践层面来看,部分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尚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提升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水平与发展成效,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高质量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策略与实施路径,进而通过团队行动,围绕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改革与实践,真正实现《四川省中小学省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实施办法(试行)》所提出的“培养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目标。 


一、认识名师工作室研修的现实困境


名师工作室是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设置,由名师或名师培养对象领衔,吸纳同一学科(领域)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集教学改革、教育科研、专题培训、个别指导、教育帮扶和成果推广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当前,某些名师工作室在研修内容、过程以及成果生成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须破解的问题。


1. 研修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


从研修内容来看,目前不少名师工作室还多以解读新课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尽管有些工作室开展了读书沙龙、教学观摩、微课教研、专题讲座、主题研讨等研修活动,但效果不够理想。一方面,缺乏聚焦、缺乏主题序列的活动往往散点式、碎片化分布,欠缺整体规划,普遍缺失逻辑性、连续性;另一方面,主题不聚焦、缺乏联结教育教学真实问题的研修内容,难以吸引教师深度参与,导致研修成果低质量。


2. 研修过程浅表,缺乏真实性


很多名师工作室通过专家讲座、听课评课、观摩学习、阅读专著等形式开展研修活动,鲜见领衔人与工作室人员共同聚焦真实问题协作参与、持续探究,并在研修过程中共同创生出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这具体表现为:一是对教师进行知识“灌输”,教师虽然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针对真实问题的实践,专业素养难以得到提升。二是即便创设了应用、转化理论的相关情境,但由于缺乏对探究过程的有效设计,或领衔人只是作为“旁观者”而没有参与其中,致使研修实践浅尝辄止,研修效益大打折扣。


3. 研修成果走形式,缺乏创新性


部分名师工作室的考核形式、评估内容较为陈旧,缺乏考查、判断教师研修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标准。在研修成果的输出上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重书面写作轻实践操作,导致教师更为关注形式化、表面化的成果。二是重数量轻质量,由于缺乏聚焦问题和预设成果的能力,有些名师工作室甚至在建设期随意收集成员的成果进行拼凑,这些所谓“成果”大多缺乏工作室团体的科学指导和反复打磨,科学性、创新性等不足,且不具有推广价值。 


二、提升名师工作室的成人学习特质


要从根本上突破上述困境,需要回到研修本身去思考名师工作室的使命与本质特性。名师工作室研修的本质是教师学习,特性是成人学习。名师工作室研修应符合有效的教师研修的特征,即对作为成人学习者的教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潜能进行唤醒与激发,有效培植教师的反思、变革与实践能力。在研修中要去不断追问:怎样的研修能真正促进教师的深度参与?究竟怎样的内容最具研修价值?怎样的研修成果能真正体现研修实效?


1. 研修方式的革新:项目式学习


如何增强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引导教师真实参与,切实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价值和作用?在美国球探足球比分克伯屈看来,项目式学习是“以有目的的方式对待儿童,以便激发儿童身上最好的东西,然后尽可能地相信他们”的方法,而“项目(project)”就是“占据个体整个身心的有目的的活动(purposeful activity)”。项目式学习是一种能够突破研修过程浅表化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项目式学习本身源于成人教育;另一方面,项目式学习能满足教师对相关理论与实践智慧的发展需求。由此,工作室注重在研修中通过研修活动的高质量设计引导教师亲历实践、深度参与,逐步实现“学用合一”,进而提升研修的实效。


2. 研修内容的选择:主题整合


和儿童学习的内容选择方式相同,研修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习者的发展需求、新时代教育教学变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同时,还要考虑怎样的研修内容能在满足上述两个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更有利于突破当前的三大研修困境。研修中要关注教师需求、重视教师经验,引发学习意愿、激励变革信心,从而实现合作参与、生成实践智慧。由此,本工作室认真研读了新课程方案、新课标以及相关解读文献,深入思考如何突破三大研修困境,最终选择以“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为核心主题,整合研修内容,实施主题研修。


3. 研修成果的升级:智慧生成


在研修项目中,培训者和参培教师的真思考、真研究、真实践是研修取得成效的关键,如何让这些内容可视化是研修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强调以终为始、强调结果可视化的项目式学习,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项目产品不仅能够实现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可视化,还能体现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以真思考、真研究、真实践为特征的研修成果的基本导向,会激励教师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促进自身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进而在对研修主题的探究中生成实践智慧。


三、基于项目式思维运行名师工作室


项目式思维的本质是面向真实世界的整体性思维,通过“系统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从全局视角来理解每一个看似孤立的事件,并遵循一定的项目流程,通过与他人合作来达成项目目标”。通过设计多维的活动、促进各种活动的有机融合并产生1+1>2的整体效应,促进人的多个方面的“爆炸性融合”,进而获得更能广泛适应环境变化的强大力量。在整体性思维统领下,项目式思维具有以终为始、注重关联、聚焦问题解决、善用资源、协同合作的特点,能促成多向融通、指向深层次更大观念、助推综合理解与实践创新。基于名师工作室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工作室探索出运用项目式思维提升研修质量的运行模式。 


1. 采用项目设计理念,整体设计研修内容


根据项目式学习要有明确的项目目标、项目框架结构,以及对项目学习过程有扎实的理解的要求,工作室遵循项目式以终为始的特点,确立项目目标,整体设计项目任务,且让各项任务之间建立关联、环环相扣,并以项目成果为导向驱动研修过程。一方面,我们让教师在一开始就明确研修目标,即产出项目成果,时刻把握研修方向;另一方面,激发教师主动思考,积极整合资源,开展团队协作,产出有价值的项目产品。


工作室在确定核心驱动性问题后,通过两个链条整体架构工作室的研修活动。一是建立“问题-任务-作品”链条,以“如何设计一个高质量的小学单元项目式学习案例?”为核心驱动问题,“案例评选活动”为主任务,“案例设计、课例视频、论文发表”为主产品。二是逐步分解问题,将核心驱动问题分解为“成员及学员对项目式学习了解多少?”“项目式学习是什么?”“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案例如何设计?”“如何提升案例设计质量?”几个子问题;将主任务分解为“开展‘项目式学习知多少’的调研活动”“阅读《PBL项目制学习》等专著”“以PBL学习PBL参与式培训,解构一个小学数学单元设计案例,设计一个小学数学单元设计案例、实践单元案例”以及“专家讲座”等具体任务;将主产品分解为“调研报告、读书演讲、设计案例解构及案例重建分享活动、撰写案例设计文章并成功投稿”等产品。


2. 发掘成员真实需求,提供全方位支持


一是充分整合资源,搭建问题解决阶梯。工作室在研修前的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并非缺乏学习热情与动力,而在于学习内容不能满足其真实需求,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探索中缺乏必要的权威指导与专业支持。由此,工作室充分整合资源,为团队解决问题搭建阶梯。首先,为团队遴选了包括书籍、专家等高品质的研修资源;其次,为团队的实践探索提供跟踪式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解项目式学习的参培教师占比较低。为此,工作室不仅提供学习材料并给出阅读建议,还邀请相关专家开展球探足球比分:项目式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讲座,帮助教师初步认识项目式学习;当教师在开展项目式学习遇到困难时,工作室领衔人及高校专家及时开展参与式培训,指导教师进行项目式学习设计;当参培教师在案例设计中遇到困惑时,领衔人和相关专家会带领教师对案例展开剖析,并“一对一”指导教师进行案例重构。有力的全方位专业支撑,个性化的阶梯搭建,问题导向的研讨与探索,提高了教师实践探索的主动性、针对性。


二是亲历实践过程,促进内化迁移。基于项目式思维,工作室采用“做中学”的方式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并注重在学习实践中有效提高其识记、运用、理解与迁移的能力。工作室倡导以“以PBL学习PBL”的参与式培训方式,让教师通过培训了解了项目式学习理论知识后,不同学科、学段的教师组成项目小组,围绕核心驱动问题,亲历项目式学习案例设计的实践过程。在教师探究过程中,领衔人及相关专家会给予其专业指导。最后,进行案例展示、分享、评价。通过这种“即学即用”的方式,教师不仅加深了对项目式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够获得项目式学习设计的实践经验。 


三是聚焦问题解决,促进协作生成。协同工作、合作共赢是贯穿项目始终的重要原则,也是项目式思维的重要特质。结合参培教师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段的实际情况,工作室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将参培教师分成不同项目小组,每个小组以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核心,突破学科界限,联合不同年级甚至学段开展合作与研讨,探寻共性的解决办法,生成项目成果,显著提升了研修活动的实效性,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在项目小组内,教师通过分享经验的方式深入探讨,共同生成项目设计方案与项目作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角色分配和协作,共同推动项目实施。 


3. 践行真实作品导向,增加研修深度


向公众展示项目产品,不仅能够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可视化,而且体现了学习者对知识的概念性理解。那么,怎样的研修成果才能高质量地展示教师的探究过程呢?本工作室在探索实践中发现,通过深度研修产生的真实作品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指向对驱动性问题的回应,二是能够解决真实问题,三是凸显探究的思维过程,四是项目产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五是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以本工作室为例,专题研修中生成的项目成果既有案例设计,也有案例实施的课例、视频,还有体现高质量、真探究的公开发表的项目成果。


基于项目式思维,本工作室整体设计研修内容,以凸显高质量、真探究过程的项目作品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促进团队成员的深度协作,以面对面、一对一等方式为团队成员提供及时、全方位的支持,有效突破了当前名师工作室研修的三大困境,切实提升了研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