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足球比分

图片
分享到
作者:梁秋颖 张翠萍 等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北京市育英学校:以“聊天课程”为学生心灵成长轻松赋能




  作者:

  梁秋颖,北京市育英学校副校长

  张翠萍,北京市育英学校年级主任

  郑 雪,北京市育英学校课程部主任


北京市育英学校:以“聊天课程”为学生心灵成长轻松赋能01.jpeg


  青少年的压力问题已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除学业压力外,青少年还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以及同伴交往的困惑、网络社交的负面影响等。同时,即将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既渴望独立探索世界,又因自我认知的局限和情绪的波动容易陷入困境。这些压力严重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亟待社会各界重视并寻求解决之策。


  面对学生成长中的共性问题与自我发展需求,以及传统德育实践中存在的学生主体性缺位问题,北京市育英学校从“聊天”入手,在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框架下进行思考和探索,构建了以对话交流为核心载体的“聊天课程”,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他人想法、表达感受,锻炼同理心,培养沟通能力,同时在问题讨论中释放情绪压力,提升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北京市育英学校:以“聊天课程”为学生心灵成长轻松赋能02.jpeg


  一、探形:从班级局部试点走向全校课程化实施


  2023年,育英学校初中学部开启了聊天课程探索之旅。课程开始在五四制初中一年级一个班试点,逐步推广到初一年级10个班,2024年在全校各学段实施,取得显著育人效果。从初期的方案设计,到课堂实践,再到目标优化,通过三轮实践逐步完善、深化,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课程新样态。


  为了打造一门真正符合学生需求、充分发挥育人价值的聊天课程,学校成立了由主管副校长主要负责,由初中课程部及部分心理教师、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的课程研发团队。我们针对初一年级480名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梳理出学生心中“聊天课”的两种典型样态:一种是“自由派”。学生向往开放自主的交流空间,期待与好友在校园里漫步聊天,打破班级界限,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放松心情。其聊天内容可以是生活中的各种趣事、兴趣爱好,以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等,核心诉求是通过自由交流释放压力。另一种是“实用派”。学生关注聊天的功能性,希望“有专业教师引导讨论”“围绕特定主题解决矛盾”“学习沟通技巧与培养情商”,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展开,目标指向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关注聊天的功能性,希望通过聊天解决矛盾、学习知识等。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在成长中确实有交流的需求并有很多想和同学交流的话题。基于调研结果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在一个班开展第一轮试点,采用“自由分组+自选话题”模式,鼓励学生围绕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展开交流。有一次,一个小组聊的是学乐器的经历,正聊得兴起时,一位同学突然拿出随身携带的口琴即兴吹奏起来,其他同学和着旋律唱起歌。这种生生的互动,伙伴间积极正向的启发和影响,让我们更加坚信聊天课程的价值。


  在第一轮试点中,我们摸索出聊天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初步确定聊天课程的优化方案,提出了“‘聊主’主导制”,由学生自主确定主题、地点与规则,确定了聊天课基本流程“话题征集-确定聊主-同学报名-畅聊-评价反馈”,开启了课程形态的专业化探索。


北京市育英学校:以“聊天课程”为学生心灵成长轻松赋能03.jpeg


  二、立体:聊天课程的体系化建构


  第一轮实践表明,学生对“自主选择话题与分组”高度认同,催生了团队“学生作为课程建构主体”的理念;而“期待与喜爱的老师聊天”的呼声,则为后续拓展多元聊天对象(同伴、学长、家长、教师)指明了实践方向。在第一轮探索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在初一10个班开展聊天课程体系化建构的第二轮实践。 


  1. 课程环节的优化


  在本轮实践中,聊天课程的形式以“以聊主导”的小组聊天为主,课程的地点也由教室扩展到校园各处。有趣的话题和轻松的形式有效激发了个体主动性,不少学生从“旁观者”慢慢转变为“参与者”。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聊天课程的核心特质是开放性,这不仅体现在空间与话题的自由选择,更在于通过全员“互动”激活每个学生的参与动能。当然,我们在这一轮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聊主准备得不充分,容易跑题;有些学生参与度低等。为此,我们进一步梳理完善了课程实施的基本流程,增加了聊主备课、给组员准备任务两个环节,将基本流程确定为“话题征集-确定聊主-聊主备课-同学报名-组员准备任务-畅聊-评价反馈”,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无话可聊或小组成员参与度低的情况。


  2. 评价机制的创新


  为了了解学生在聊天课程中的参与、体验情况,我们根据每个班的情况设计评价单,实现一班一单。聊天课程强调全员沉浸式参与,以生生互动为主,因此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自评侧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话题的体验以及在聊天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效评价的引领。有效的评价能够引领学生在聊天过程中看见自己、看见他人,在不断地察觉中调试自己的情绪,提升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3. 育人目标的精准定位


  第二轮实践之后,学校组织团队成员进一步梳理、明确并细化了聊天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是促进沟通,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通过使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减少沟通障碍,营造积极的沟通环境,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促进思考,以智慧驾驭情绪。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培养情绪智慧,帮助他们用理性的思考来理解和调节情绪,实现情绪与思维的和谐统一。


  三是学会包容,建立良好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培养包容心,从而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目标确定之后,团队成员开展了第三轮实践。在本轮实践中,我们重点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与收获。例如:聊主小Z同学在聊天课上组织组员讨论的话题是“如何说服家长支持自己做手工和做甜点的爱好”,小组在讨论中分析了家长不支持自己爱好的原因:一是会导致家里物品摆放混乱;二是活动占用时间较多,影响学习。针对以上原因,小组成员进一步讨论调整沟通方式,认为可以向家长保证在做完活动后自己将物品收拾整齐,并合理分配时间;同时,和家长沟通时要注意语气和态度,保持礼貌。通过本次学习讨论,大家学到了正确沟通、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一个个鲜活案例,我们看到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并非来自预设的教案,而是在师生、生生的即时互动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这种现场生成性恰恰是聊天课程突破传统德育框架的关键:在自由开放的聊天场景里,学生基于真实需求抛出话题,在观点碰撞中解决困惑、重构认知。


  聊天课程的“生成性”还体现在评价与反思环节的动态建构。学生在自评中察觉情绪变化,如“我从未发现自己如此渴望表达”;在互评中捕捉同伴亮点,如“我注意到他倾听时始终保持微笑”;在师评中获得价值引领,如“你们的沟通方案体现了责任意识”……这种即时性的总结与反思,让每一次聊天都成为认知迭代的节点,使课程从带有探索性质的实验性活动发展为可持续生长的经验系统。


  我们对本轮聊天课程实施成效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有83.52%的学生喜欢聊天课,76.63%的学生认为聊天课能解决自己的困惑和问题。聊天课程让学生在聊天场景中学习和成长,积累经验、获得知识、提升技能。同时,教师把课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推动学生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通过表达分享、自我调适等方式,在沉浸式体验中收获成长。


北京市育英学校:以“聊天课程”为学生心灵成长轻松赋能04.jpeg


  三、深耕:聊天课程的创新拓展


  每次聊天课结束后,学生都会问“下一次聊天课是什么时候”。2024年,聊天课程正式融入育英学校的班会课程体系,聚焦于社会情感力的培养,每月一次定期开展。团队成员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聊天形式,通过多元形式突破育人边界。例如:在场景融合方面,将聊天课延伸至家校共育,在家长会中嵌入小组聊天,构建多维沟通场域。在跨年级互动方面,开展“学长领航”聊天,促进不同学段学生的交流和经验传递。在心理疗愈创新方面,开展“烦恼派对”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探险家-解语花-治愈者-研究员”的角色分工引导学生在换位思考中实现情绪疗愈。


  这些探索使聊天课程从单一的班级活动发展为涵盖生生、师生、家校、跨龄互动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充分激活了同伴影响、混龄交往、代际沟通与多元角色引领的教育潜能。同时,在班级育人的生动实践中,教师成为“课程设计师”,以聊天课程锚定学生成长困惑与班级管理痛点,将教育智慧与创新灵感深度融合,大胆创新课程形式。从内容设计到活动组织,从互动模式到评价机制,都进行了有益探索,推动聊天课程不断发展,使其在班级育人工作中发挥出更大效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目前,育英学校的聊天课程已从教育构想发展为可复制的育人范式。在学校心理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聊天课程的四大发展方向。一是强化理论引领,我们要持续吸纳发展心理学、社会建构主义等理论,构建科学的课程理论体系。二是优化内容体系,我们要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层设计德育目标,形成阶梯式课程内容框架,构建一个让德育课程目标分步、分层落地的具体路径。三是推动协同创新,我们要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学科教师可依托专业特色,在数学建模的思维碰撞、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等跨学科聊天中,引导学生在知识迁移中生成新理解。四是实现技术赋能,我们要借助校园网等数字化平台,提升课程的开放性,扩大参与度。


  未来,我们将通过持续优化课程设计、深化主体参与、强化评价引导,让每一次聊天都成为学生自我反思的镜子、同伴互助的桥梁、价值共建的平台,推动聊天课程从实践摸索迈向专业赋能,为新时代德育工作开辟更富生命力的育人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