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教育视点
第39期
2025年4月10日
跨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外包陷阱
人工智能时代,认知外包成为人类突破个体认知瓶颈、适应现代复杂社会的基本途径和必然选择。认知外包是内外部认知网络互动与连接的过程。通过将特定的认知任务“外包”给外部智能设备,达成内外部认知网络的协同,可以延展个体认知能力和边界。
进行“认知外包”的前提是个体必须首先构筑起稳固的认知基座,形成系统化、开放性、可进化的知识框架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认知外包的关键是内外部认知网络的平衡。在学生的思维和内部认知网络尚未完全发展之时,如果任由外部系统主导其思考方向,会导致思维的“短路”。学习本质上是借助知识习得来发展思维的过程,如果在中小学阶段直接用人工智能代替学生进行认知与思考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发生变化,会永远处在一个低层次、幼稚化的状态。内外部认知失衡与割裂下的认知外包,会造成人的主体性丧失,表现为技术主导下的主体“失权”、技术依赖下的主体“失能”、技术区隔下的主体“失联”,以及认知离散化、碎片化下的主体“失智”。因此,人机协作学习的核心是推动内外平衡的“认知外包”,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核心素养的发展。
要想跨越认知外包的教育陷阱,必须以认知科学为指导开展深度教学改革,将智能技术转化为认知增强工具,促进学习者根据知识的抽象程度以及逻辑关系建立网状认知结构,形成庞大的、适用于真实情境的思维组块,通过人机协同的认知实践实现思维层级的本质性跃迁。所以,当下的教育不是要提前教给学生未来五十年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即拥有驾驭机器的智慧。这种智慧的核心要求是学生将自身作为认知活动的核心主体,在完备的内部认知网络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机分工协调模式,有效联结外部认知工具,充分融合分布于个体和机器内部,以释放人机结合的分布式教育智能。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5(4)卷首语《跨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外包陷阱》。
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政策话语梳理
有关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是当前我国政策研究领域的一组宏大话题,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关注的要点之一。对由政策话语所体现的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历史方位、战略意图、重点步骤,作出概要梳理与初步解析发现,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新征程发出的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总动员令,其战略意图就是在国家目标层面将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作为一个整体,与各个领域现代化和其他强国建设相互结合。两份教育规划纲领性文件确定的目标要求、理念原则、战略任务和重点举措,既有一如既往、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核心要求,也与时俱进地反映了党的教育方针新境界,在战略思路顶层设计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同时还有对既定教育中长期规划的政策导向、实施方式、阶段重点、推进步骤的调整与改进,包括对不同领域不同区域贯彻落实的特定要求。朝着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扎实迈进,必须深刻认识其系统工程的复杂性,必须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必须以改革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基础,同时必须广泛动员协调社会各方力量。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5(4)《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侧重于政策话语的梳理与解析》一文。
课程改革:浙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先导
浙江省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验田,也是改革的受益者。作为资源小省和人口小省,浙江省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导下,发展成为基础教育大省,总体水平居于全国第一方阵。浙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是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浙江教育人立足教育发展需求,充分结合省情学情,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实践,实现改革纵深推进的历程。
浙江省在多轮国家课程改革中勇挑重担,先行先试,尤其21世纪第八轮课程改革以来,紧跟国家改革步伐,紧贴基层实际,克难攻坚,成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领头羊,其主要经验在于:素质教育为导向,全面推进课改实验;体现选择性教育,分段稳步实施课改;素养导向的新课改,教育质量再攀新高。
2022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导向是灵魂,是贯穿文本的主旋律,也是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浙江省基础教育坚持目标引领,整体构建凸显素养导向、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具有浙江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坚持守正创新,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研究新技术背景下学教方式的变革,探寻转变育人方式的省域实践新路径;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教研专业支撑,深入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面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行动。根植于这片教育的沃土,浙江基础教育取得的一些成绩,源于依据国家课改要求、紧密结合省情精准发力的政策引领,源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上下齐心、勇于创新求索未知的躬耕实践,源于千百年来形成的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等自信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前,作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先行者,浙江省将聚焦“高标准、高水平、高素质、高效能”四大目标,努力在优质均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改要素保障、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持续探索。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5(4)《课程改革:浙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先导》一文。
新时代基础教育阶段何以推进小班化教学
推进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在于提高生均教育资源占用的数量和质量,这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在规律所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小班化教学是教育事业普及后提升教育质量、教育对象迭代演进后促进个性化发展、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小班化教学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顶层设计不明确、学校班额过大、资源投入压力大等关键挑战。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小班化教学,需要倡导和推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完善教师编制标准,依据班师比配置教师;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构建差异化多样化课堂教学样态;加强实验实证研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等。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5(4)《新时代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小班化教学研究》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