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教育视点
第38期
2025年3月12日
深入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球探足球比分: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试行三年来,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重要部署,深入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重大意义的认识。
二是进一步明晰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重点任务。第一,强化党组织的领导责任。中小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校长要自觉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依规行使职权,按照学校党组织有关决议,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第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重点健全党组织会议制度、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和党政协调运行机制。 第三,选优配强领导班子。第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
三是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具体举措。第一,规范中小学校议事规则,使相应职责清晰化、清单化。 第二,加强中小学党组织能力建设。第三,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5(3)卷首语《突出重点 深入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教育强国建设的本土根基与国际视野
“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是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正确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之一。一方面,历史、文化、国情因素共同构成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内部支撑力;另一方面,世界教育强国的发展经验与多元趋势为我国注入了开放创新的外部驱动力。近年来,我国在“被动吸收”向“主动借鉴”的转变过程中虽已取得多重进展,但难免在“向内扎根”与“向外借鉴”之间出现某种紧张乃至对立。事实上,扎根本土与融通国际并非二元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观,唯有秉持“以本为主,兼容并蓄”的战略定位,沿着“先立后破,逐步推进”的改革路径,构建“彰显特色、放眼全球”的评价机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根深叶茂、融通中外”的教育强国。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5(3)《教育强国建设的本土根基与国际视野》一文。
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与校长权限职责的界定厘清
成功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关键是厘清党组织和校长的权限边界以及与之相应的职责分工。“领导”与“负责”界定不清,党组织之“领导”与校长之“负责”容易产生观念混淆、权力交叉、职责重叠、推诿扯皮的现象。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党组织与校长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党组织重在“领导”,坚持政治与价值取向,强调“做对的事情”;校长重在“管理”,坚持专业与事务取向,强调“把事情做对”。具体落实的关键是要明晰权限边界,强化党政沟通协调,构建履职考评问责体系,提升领导涵养等。“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仅是对中小学校党组织和校长权限与职责的基本要求,更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和重要的领导艺术。它意味着学校党组织和校长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既不能滥用权力,也不能疏于职守,更不能越权行事;需要在尊重规律、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敢于作为,又要避免作为不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是对学校管理层的一种期待。这需要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教育情怀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更需要他们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相互理解,互相包容,增强宏观视野和大局意识,从学校发展的战略格局和高度出发,作出正确的决策,处理好各种关系,协调好各种矛盾,以保证学校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5(3)《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与校长权限职责的界定厘清》一文。
我国学龄人口预测研究的三重争议及其变革
学龄人口预测研究的复杂性与决策咨询的迫切性并存,“全面三孩”政策后,预测人口变动趋势的难度已显著攀升,尤其是经济下行、疫情冲击等负向因素与生育支持政策等正向因素交叠,致使学界球探足球比分:学龄人口涨落的基本判断开始出现争议,尤其体现在预测模型选择、人口测算结果和资源配置建议三个方面。学龄人口预测及其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预判人口变迁将引致的教育资源需求变动,继而实施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但预测研究的巨大分歧,意味着决策过程中极易生成学龄人口形势与趋势误判风险,而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一旦产生误判,将直接引发偏向性政策的信息扭曲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教育资源的结构性错配风险。
采用第七次人口普查矫正基年数据发现,前期持“人口走低,教育资源过剩”观点的文献中,依然存在单年一至两百万的出生人口高估,我国学龄人口预测研究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系统性高估风险。究其原因,研究者观点和价值分歧,研究过程中对非线性和不确定影响因素的忽视,通过预测研究中的化约倾向被无限放大,继而导致了极大的研究误差,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致了教育资源错配的加剧。
人口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双重复杂性决定了开展此类跨学科研究应该兼蓄还原与整体性思维、线性与非线性思维、确定与适应性思维以实现复杂性思维变革。在审视学龄人口问题的过程中,应避免用割裂或孤立的眼光看待学段、地区间的内在关系,更须规避静态研究的陷阱。随着人口“高峰”与“低谷”波浪状渐次冲击各学段,跨学段间将出现严重的资源供需失衡,学段间、城乡间统整协调,建立弹性学位、校舍与师资供给体系迫在眉睫。现实世界是充满变化、无序和过程的沸腾的世界,人口死亡、育龄人口迁移、学龄人口流动和在校生转校等都将对这一线性因果链产生非线性影响。想准确认识事物,就必须通过多视角、多维度立体透视,从而揭示其中有序与无序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并据此寻找规律作出决策这就要求我们保持开放,对复杂生活世界中“人”的真实生存场域和行为变迁进行考察,比如把握不同代际人口行为特征的不确定性,在涌现与突变中探寻生育率演变中的客观性。目前,我国进入低生育率陷阱的文化、人口、教育、社会、经济和医学等机制已然形成,且各类因素及其机制均处于不断被负向强化的过程之中。若未快速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仅单纯放开生育政策,未来总和生育率不仅不会提升,甚至大概率不能维持过去代际的平均水平,从而带来年度出生人口与各级学龄人口规模的快速回落。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5(3)《我国学龄人口预测研究:争议局限及其思维变革》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