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教育视点
第37期
2025年2月24日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集团化办学需要迭代升级
面向未来,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推进集团化办学,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树立正确的“新优质观”,把集团化办学推向新阶段、新境界。“新优质观”就是新质量观,要求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我发展素养和数字素养等21世纪核心素养。未来的集团化办学要以“新优质观”为统领。第二,从过于重视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建构与完善,转化到关注学校核心业务即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推进每一所成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每一所成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把改进育人模式、提升教师素质作为重点工作,持续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缩小龙头校与成员校之间存在的育人模式差距,使所有学校都建立健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评价模式。第三,改变行政化的大一统管理方式,由政府对集团校、龙头校对成员校的单向管理和统一化管理,走向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从集团化办学初期阶段“拉郎配”的“速成”模式,走向龙头校与成员校的协同发展、自主发展;从龙头校教育资源的单向输出或资源稀释,走向成员校各自发挥自身优势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每一所学校都有活力、都能出彩,才是集团化办学应有的样态。集团化办学的目的是让每一所成员校都成为能够独立运行的优质学校,而不是把成员校永远留在集团校中,集团化办学要建立成员校的退出机制,成熟一个,退出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讲,集团化办学的最后归宿是消灭集团化办学本身,集团化办学是教育发展阶段性的权宜之计,不是永久之策。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5(1)卷首语《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集团化办学需要迭代升级》。
需关注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制度伦理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25个省级单位正式发布有关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且以在2018年之后出台为主。指向高质量发展的集团化办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必然要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频共振,要着眼中国教育强国建设做好总体布局和战略设计。从这个角度来讲,做好集团化办学的制度研究和制度设计必要且关键。
集团化办学的制度伦理研究主要是围绕其正式公布及确立的结构体系、法律法规、机制程序、规则规范,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系列具体安排等展开,依据特定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标准审视、追问、判断其伦理属性。制度的实质伦理,是围绕“为了什么”“是什么”等展开,指的是制度的内容和性质是否具有时代性、人本性、民主性、生态性、生长性;制度的形式伦理,指的是表达制度内容的方式是否具有全面性、明晰性、协调性、稳定性、共享性。当前做好制度伦理建设,需要客观认识集团化办学的定位和目标,关注制度变革是否聚焦支持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推进实质伦理与形式伦理相得益彰,进而在已有体制框架下优化和创新机制。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5(1)《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制度伦理研究》一文。
让每个主体在工作系统中持续创生优质教育资源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全社会面对的新的历史使命。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让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得到持续开发,成为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新课题。据此,可进一步关注教育系统中的各级各类行为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和参与建设教育治理体系的其他专业人士)的主动作为,将他们自主建立的学习系统、教学系统、管理系统、治理体系等视为参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时的工作系统。
每个主体的工作系统是创生优质教育资源的微观基础,唯有高品质工作系统才能完成高境界工作任务,高境界工作任务需要主体作出更有智慧的决策。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使命来看,每个主体都需要修炼具有更高智慧的决策能力,在成功完成“简单”任务的基础上主动迎接,甚至自主开发更有挑战性的任务,据此自主建设更高品质的工作系统,以便成功完成这些更高境界的任务。在这样辽阔的探索空间中,各级各类主体不仅充分利用好社会直接提供的各种基础资源(如教材中呈现的学习内容、学校提供的教研平台、社会提供的办学资源),更能超越基础资源,开发新创资源,这包括主动搜索、选择、整合、创造更为多样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更包括为此而自强不息地激活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并学会为此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在参与建设教育强国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的过程中作出体现内生活力与生命豪情的新贡献。这样,每个主体才能通过更高品质的工作系统促进自己所在的教育系统实现“内生发展”,让更为优质的教育、更为美好的生活得以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持续创生和真切享用。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4(12)《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一文。
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成本分担的国际经验与优化路径
“双减”政策的颁布使得课后服务成本分担问题受到球探足球比分关注,完备的成本分担体系,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国外以政府承担为主,多措并举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成本分担。政策文本分析和国际经验借鉴发现,我国学校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政策的优点主要体现为兼顾因地制宜与维护公益性,弊端主要在于政府投入责任和主体之间责任规定不明晰。7省83校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学校存在三种典型做法:仅有家长出资、学校与家长共担成本、仅学校承担成本,其余做法较为分散。资源约束、重视不够、服务属性认知、合作困境等因素共同造成经费投入有限、资金来源单一、政府资助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建设在克服资源困境与认知困境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在提高服务质量前提下引导家长适度提高承担水平,建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盘活社会资源。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5(1)《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成本分担:国际经验、政策分析与优化路径》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