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教育视点
第35期
2024年12月12日
评价教学成果质量的重要标准
1.方向性与科学性
教学成果的方向性,首先体现在教学成果有明确教育目标,体现教育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在知识学习、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方向性,又需要教学成果必须表现出有科学性,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严谨规范、客观准确、实事求是,不断反思总结。在实践效果评判和成果的总结中,能够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事实循证判断,确保教学成果不仅仅是经验的总结,而是基于科学方法和理论的深入探索和研究的结果。
2.有效性与实用性
有效性是教学成果非常重要的特性,而且这样的效果经过足够时间检验是稳定的、显著的,证明能够解决特定的教学问题。在国家球探足球比分:教学成果奖励的有关规定中,对教学成果的实效也有基本要求:“特等奖和一等奖教学成果应经过不少于4年的实践检验,二等奖教学成果应经过不少于2年的实践检验。”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成果,还具有实用性。实用性表现为教学成果易于学习、理解和掌握,能够适合和实际应用于多样性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并且能够带来积极的教学效果,产生更大的实践效用。
3.独创性与新颖性
教学成果的独创性体现为教学实践过程的突破和理论总结的创新性提炼。教学成果是针对教学实际问题和未来挑战而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思路、方法和措施,在教育理念上有独到见解,而不是对传统教学理论方法的简单重复和模仿;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等能突破常规,实现从无到有的创造,或者在已有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再深化、再发展和再创造,体现了教学成果的原创与个性特质。独创孕育着新颖。教学成果的新颖性体现在采用新的观念与理论、新的思维与视角、新的路径与技术等提供了解决教学问题的新途径、新经验和新理论。教学成果的独创与新颖,标志着教学成果是解决问题的独立构思、创造探索和具有新意的改变与进步,具有明显的区别度和显示度,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成果。
4.示范性与引领性
教学成果作为基于理论的教学创新性探索而形成的有效方案,其本身就是教学改革的样板或标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价值理念、实践研究,以及对教学的用心投入等,不仅使教学成果本身具有价值影响力,也能示范和激励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类似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同时,由于教学成果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反映了最新的教学发展趋势和要求,适应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有显著贡献,对教育实践有较大影响,这样的教学成果能够引领教学改革,鼓励和激发球探足球比分的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改革积极性,在不同的环境与情境中开展更为多样和丰富的教学改革实践。
5.持续性与推广性
教学成果的持续性和推广性是紧密相连的,不仅体现在成果能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保持其效果和影响,能够持续地促进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有助于长期实现育人目标,也体现为成果具有普遍适用性,不仅适用于特定情境,还具有在其他教育环境中推广的潜力,可以扩展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中,即使在外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其价值和效果。教学成果的持续性和推广性还体现为,成果本身能根据新的需求和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使之持续创新和迭代升级,逐渐趋于成熟完善。这样的教学成果又会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被纳入教育政策和实践中,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4年12期《教学成果的内涵特性、生成逻辑及其推广应用机理分析》。
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问题与反思
教学成果产生于教育系统内部,其推广应用是教学理论增长与文化实践生态同步增强的双向过程。通过多样化的合作,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变革模式转向了局部和区域的教育的适应性系统变革,有长期而专业保障的区域化和校本化教学改革获得了持久而高效的发展。尽管如此,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也存在相应的问题,需要关注。第一,推广应用工作的可持续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周期是三年,推广周期结束后,如何巩固成果应用的效果一直是示范区各级部门和教师顾虑的问题,因此需要健全后续的工作机制,保持推广效果和价值。第二,部分示范区成果的选择对于区域需求表现出匹配度不高的特征。调研发现,示范区在成果项目选择时,多选择热门问题而同质性相关项目选择不够。第三,成果推广方能否保持长效专业的支持。持有方对成果的解释是最具权威的,在示范区选择相应成果后,如何获取持有方的长效的专业指导,很大程度上影响成果在示范区的应用效果。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4年12期《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区域成效与影响因素》一文。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引入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提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柔性”“软性”和“绿色”质量三个范畴的假设,最终形成由3个一级维度、11个二级维度和6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框架。该举措是在原有与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相关评估指标体系对经济、效率和效益的关注基础上的拓新,力求更加关注人的主体价值,真正体现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对象的切实所需。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估是动态的过程。为科学把握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情况,一方面,可以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二元评估模式,该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结果的信效度。另一方面,可以从多方视角将可以体现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变革的动态性指标纳入。例如,主观指标可以通过主观感知问卷收集当前利益相关者对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的感知情况;客观指标可以收集最新球探足球比分:样本省份学前教育发展的数据。在评估过程中也应不断补充纵向指标,通过年份间的动态变化的研究,挖掘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情况。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4年12期《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一文。
学校社区共育的杭州探索
学校社区共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形态,旨在打破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资源及管理壁垒,通过多方互动与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近十年来,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在未来社区视域下进行了长久的未来学校与社区共育实践探索,采荷二小与青荷苑社区通过确立愿景、空间建设、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等方式围绕未来学习场进行了长久的专题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建设校社共育新单元中取得诸多成效。多主体协同的共育可持续发展,加速未来学习型社区形成,为未来学校的发展提供新样板。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4年12期《共育新单元:未来社区视域下学校发展的新样板研究——以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为例》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