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教育视点
第30期
2024年7月10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组概念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小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多方面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三组重要的概念问题亟待澄清。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出现具有不同的时空语境,但都指向特定时代理想人格的养成,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叉,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养人的价值品格的回答,因此把握三者关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统领。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正确处理12个基本价值观范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统一性与阶段性这三大关系。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完整体系应既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又要涵盖针对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和日常生活价值观的教育,“日用而不觉” 不仅是日常生活价值观的践行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指向。
从概念到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基点考辨
当前,学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存在“概念化”的实践取向。其具体表现为:重概念习得轻观念养成,重概念对标轻内涵揭示,这必然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性质的总体性缺失和教育效果的浅表化。究其原因,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基点锚定为原子化的概念学习而非具有内在总体性联系的整体范畴。从范畴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锚定在“社会主义”和“核心”两个实践基点之上,前者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同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后者则突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国国情。为此,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般价值要求与中国特色价值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阶段现实性与终极理想性的统一。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校教育实现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等政治价值,还蕴含加强学校的政治民主立场、整合群体的民主价值观念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民主素养等教育价值。为了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教育,必须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为社会基础,以实现全体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制度设计为价值基础,以遵循学生道德民主素养的发展规律为主体基础。聚焦到实践层面,学校民主教育应基于道德规律、民主难题和理念层次三种依据,掌握政治、实践和生活三重逻辑,沟通符号、意义和公共三个世界开展系列化教育活动。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4(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专题”。
义务教育新课标对法律要求的落实与完善
现行法律体系中,42部法律、4部教育行政法规和5部教育部规章包含要求纳入义务教育教学内容,包括法治、科学、爱国主义、国家安全、生态环境、生命安全与健康、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等领域。对照法律要求,新课标在预防艾滋、突发事件演练、反恐怖主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森林资源保护、反对家庭暴力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有所不足。新课标应遵循自身逻辑,加以完善。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4(6)《义务教育新课标对法律要求的落实与完善》一文。
分类管理后民办基础教育规制的发展趋势
分类管理法律规定实施以来,我国民办基础教育的规制环境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审视规制的理据,分析规制行为发展趋势。“保障受教育权”实现应替代“促进公共利益”,成为规制民办基础教育的根本理据,也应成为规制实施主体选择规制工具、设计规制程序的重要依据。在非营利法人成为主体类型条件下,民办基础教育规制将呈现从“对私人领域的干预”向“对社会活动的引导”发展的趋势。由此对民办基础教育的规制面临着优化规制内容、完善规制手段、科学选择规制工具的要求。具体表现为:规制目标从经济性规制为主向以社会性规制为主发展,规制手段从“限制”为主向“限制”与“调控引导”并重发展,规制工具从主要使用经典规制工具向优先使用“替代性”规制工具发展。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4(6)《分类管理后民办基础教育规制的发展趋势探析》一文。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基础仍然薄弱
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基于2023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科学教育教师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基础仍然薄弱。具体表现为科学教师数量与质量有待提高,不同区域、不同特征的教师群体差异明显,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针对性与专业性不强,学校与政府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建议加速科学教师培养,更新培养体系,优化师资结构;对弱势地区加大资源支持,建立不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广泛开展系统性、常态化的教师培训与教研;增加科学教育经费专项投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机制,打破科学教师职业上升的天花板。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4(6)《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基础:挑战与应对——基于对16841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