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足球比分

图片
分享到


《中国教育学刊》教育视点

第29期

2024年6月6日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问题的理性反思



  学生学习时间的管控始终是减负的关键措施,当前我国小学生每日在校学习时间的相关政策侧重于给出限制性标准,对学校和家庭安排小学生一日生活和学习的指导性不强,小学生每日在校学习时间标准的确定缺少科学依据。减负应该限制小学生每日的在校学习时间,而不是在校时间;应该管控每日的总体学习时间,而不是仅管控每日在校的学习时间。国家应基于科学研究数据出台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管理指导意见,加强家长和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教育。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时间观?



  传统的教学时间观主要服务于知识掌握的目标,形成了外在指向的、线性累积的和工具理性的教学时间观,这使学生的生命常常处于被动、机械、空洞的状态,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更大可能性。辨清教学时间、生命、核心素养之间的本真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揭示素养发展的时间意蕴、机理和现实基础,有利于确立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时间观。为此,应探索转变教学时间观,使传统教学时间观转向主体本位、立体综合、意义生成的新教学时间观。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4(5)“学校育人实践中的教学时间研究专题”。



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是高中阶段教育职普融通的关键之举



  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是厚植中华历史传统、扎根中国现实国情、镜鉴国际比较经验的时代诉求,也是推进高中阶段教育职普融通的关键之举。以积极发展综合高中为手段推进高中阶段教育职普融通要在功能结构定位上厘清综合性的内在逻辑,在区域布局定位上遵循系统化的建设路线,在办学主体定位上彰显多元化的办学理念。实现综合高中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坚持科学规划、助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尝试联合化办学、渐进培育一批优质综合高中,聚焦课程多样性建设、助推学生个性化成长,重构招生标准、复归职普融通的教育使命等方面,着手铺设综合高中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的协同路径,以此消解高中阶段教育职普融通过程中的根本问题和重大问题。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4(5)《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是高中阶段教育职普融通的关键之举》一文。



我国职普融通总体来说成效浅显



  推进职普融通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驱动下,各地开展了丰富的职普融通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成效浅显,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职普融通存在横向上职普“通而不融”、纵向上职普“贯而不畅”的现实困难。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我国实际,推进职普融通应加强政策设计和系统规划,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体系;发挥职普资源互补优势,实现双向赋能协同发展;合理构建职普融通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切实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丰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学分互认,推动以资历框架为引领的国家学分银行建设。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4(5)《我国推进职普融通的实践探索、现实困难与应对策略》一文。



警惕智能时代可能出现的“学习迷局”


  进化后的智能学习方式,既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也可能引发新的危机,陷入新的“学习迷局”:“穿新鞋走老路”和“穿新鞋走错路”。


  所谓“穿新鞋走老路”,如下现象正在且可能不断会发生:以人工智能的方式,服务和助推应试教育。近期,河南郑州进行首场教学人机大战。由3名有17年教龄的高中教师对阵一台机器人。结果,26.18比36.13,机器人大胜。这是一场新的战争,战争双方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比拼,而是人师与机师的竞争,然而战场还是那个战场,依然是基于应试和为了应试。简言之,更新换代的只是技术工具,目标和底色仍旧是应试教育。


  所谓“穿新鞋走错路”,一是“失魂落魄”,失“教育之魂”,落“活力之魄”;二是“传统迷失”,智能时代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实质上是稀释、弥散了人类的专注力,不由让人担心:一旦人类失去专注,学习将会怎样?教育将会怎样?世界又将会怎样?三是“机师替代”,人机交互式学习,有可能把“交互”变成了“替代”。四是“碎片搜集”,自然知识的收集与整理,必须以蜜蜂为榜样系统地进行。蚂蚁式的信息搜集员有可能成为智能时代的常态,搜集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却无法转化为创造性的新观点和新见识,成为有信息无能力、有知识无见识的新人类。五是“根基抽离”,由于信息、知识的获取的便捷性,人们的许多疑问困惑,很容易通过搜索引擎和ChatGPT等工具轻易地获得答案,但答案获取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思维与逻辑,也可能被轻易地滑过。六是“无教之学”,“学习中心论”成为教育变革浪潮中的“当家花旦”,站在了学校教育变革的正中央。然而,对“学习”的高度关注,有可能带来对“教学”的弱化。七是“人机对立”,智能时代最重要的关系,是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人类只有“危机感”是不够的,更亟需的是“成长感”“进化感”,以及与人工智能的“共生感”。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育学刊》2024(5)《智能时代的学习与进化:重构人类“学与教”范式》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