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峰:“双智”融合赋能上海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杨振峰,球探足球比分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教育的基本问题,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基础教育。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两份指南,旨在为全球提供一个球探足球比分:如何定义和发展人工智能能力的愿景,以此促进人工智能在教学、学习和评估中的有效使用。
人工智能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与挑战。各国普遍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探索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兴趣与特长,推动人才培养与创新发展。上海市坚持积极拥抱、理性应用的原则,既让人工智能为基础教育赋能,又让教育工作者为人工智能赋魂,“双智融合”推动基础教育更高质量、更加公平地发展。
一、“双智”融合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可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双智”融合发展是上海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第一个“智”指管理智慧。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强国建设也对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新规划、新部署,区域层面要实现上下对接、有效融合,需要教育管理的智慧。第二个“智”指人工智能。“双智”融合,指教育管理者既要敏锐地关注到人工智能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又要善于使用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发展。
当下基础教育治理的最大难题就是达成共识难,人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各不相同,即便是教育管理者,也因为站位不同,工作的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面对人工智能,在“是否用,怎样用,在哪些领域用,用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上也存在分歧。对于基础教育的多样化理解与诉求,教育管理者要有“破与立”的智慧,有摒弃更要有创新:要有“舍与得”的智慧,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看待“近与远”的智慧,处理好学生当下成长与未来发展的关系。上海市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必须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释放因技术进步而带来的“教育生产力”,破解上述问题。
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要发挥教育管理者的智慧
上海市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虽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上海市民的平均教育年限较长,所处的发展层次差异较大,教育的开放程度较高,市民对基础教育的诉求非常多元,同一班级的不同家长对什么是好的教育理解都不尽相同,区域的教育管理者面对压力和多样化的需求,要富有智慧、淡定从容,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上海市积极推进教育管理者智慧提升,主要聚焦于“四力”:提升学习力、增强领导力、提高平衡力、聚焦行动力。
1. 提升学习力:让学习成为习惯,找准主要问题
要确定学习方向,教育管理者尤其要养成学习国家教育文件的习惯,在学习领悟中找准发展方向。我们目前的教育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程观落后,具体表现为超时教学、超前教学、片面教学、随意增减课时、只有知识的教学。二是教育质量观念落后,片面追究分数,提高质量手段单一,具体表现为加作业、月月考、反复练、抓得紧等。三是学校管理主导性不强,学校在家校社协同中未发挥好主导作用,容易被家长绑架、被媒体绑架、被社区质疑。四是学校的主体性不足,专业供给不足、专业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给家长布置作业、学生问题归咎于家长、学生成绩不好建议校外补课、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等。
2. 增强领导力:把握教育规律,指导学校发展
无论是教育行政领导者还是校长,都需要增强领导力。从教育的确定性(即规律性)出发引导教育发展,以教育的专业性引领基层学校发展。一是教育根本任务的确定性:立德树人;二是培养目标的确定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教育规律的确定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等;四是人的发展规律的确定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等;五是教育价值的确定性:作为自然人的定位(丰富、自由),作为社会人的定位(规则、合作),作为工具人的定位(问题解决、价值创造),教育的价值就是要实现自然人、社会人和工具人三者的平衡: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价值观。
3. 提高平衡力:坚守初心,稳步推进教育转型
平衡力就是淡定从容、协调平衡。淡定从容就是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坚守初心才能让我们在教育改革中把握正确方向。作为教育管理者,提高平衡力,要处理好以下五类转型的平衡:一是育人观念转型,从加工式标准化人才培养到激活学生发展主动性;二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从传统教育方式到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智能;三是育人系统转型,从封闭办学到开放办学;四是教育价值观转变,从着重育分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五是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造的转变。
4. 聚焦行动力:抓住改革关键,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
上海市基础教育积极推动改革,把握改革关键,做到“强保障、调结构”与“抓内涵、提质量”并重。强保障,即强化组织保障、人才保障、政策保障。调结构,即要协调好公办民办结构、城乡结构、校内校外结构。抓内涵,即要注重儿童优先原则,跨学科教学改革、育人方式变革等,其中很多问题不是学校自己能解决的,要有跨领域的思维、综合治理的思维。提质量,即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其中课堂质量是关键,作业质量是保障。
为此,上海市制定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和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在学校建设、教育装备、教师队伍和信息化、学习空间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纳入对各区的考核,指导各区各校强化保障,保证公平。实施义务教育城乡携手共进计划,免费提供课后服务,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科学教育、体育与艺术教育。发布中小学教学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方案和优化作业管理提升作业育人水平的通知等文件,以研究攻关、试点先行、案例征集、展示交流、评估指导等方式做实抓内涵提质量工作。
在学前教育方面,上海市强化儿童中心理念,出台了《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发布了《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试行稿)》《上海市幼儿园装备指南(试行)》《上海市幼儿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试行)》,推动上海市学前教育从资源供应向内涵发展转变,持续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和服务能力,以数字赋能保教质量提升,如智能晨检、活动分析、一站式管理等。
三、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
1. 系统设计,推动用与教并重
为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2024年9月,上海市教委印发了《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和《上海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施要求(试行)》,部署八大行动(即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建设行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行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能力提升和发展行动、人工智能改进优化教育教学评价行动、学生人工智能整体素养提升行动、人工智能教育重点应用场景建设行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水平提升行动、人工智能教育整体性试点与示范性应用行动),并出台了相关保障举措,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施提出了构建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资源供给机制、实施常态化教研和竞赛活动、建设人工智能教学环境、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组织保障等具体要求。
2. 聚焦人工智能三大教学应用场景,提升教学质量
目前,上海市已推出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即教学三个助手。第一个是备课助手,第二个是教学助手,第三个是作业辅导助手。
目前,上海市已经建成各学科段配套数字教学资源。涵盖中小学所有学科段,以及人工智能基础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部分校本课程,并建立市、区、校、个人四级资源共享体系。完成DeepSeek教育应用本地部署,设置AI专区,接入覆盖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生成图片视频、进行作业批改等场景的智能应用和具有学科特征的人工智能工具,供教师选择使用。数字资源涉及单元设计、互动工具、配套练习、教学素材、学习指导等,为“双新”实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立了依托数字资源提高备课质量的路径。研制针对性的分析工具,帮助教师形成资源分析与转化思路,借助数字技术采集学情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对市级资源进行针对性调整,转化为校本资源。聚焦资源分析、转化与应用开展教研活动,梳理形成彰显学科特征的思路与方法,帮助教师提高资源理解与应用水平。
形成体现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样态。形成以丰富多样的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以虚实交融的实践深化学生的探究体验、以灵活在线社群组建拓展师生互动时空、以数据驱动教学策略的精准化实施、以人机深度耦合增进教学个性化、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赋能学生创意转化等应用场景样态,明确应用场景、操作路径与实施要点。
促进课堂样态创新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实地调研的结果表明,“三个助手”在区、校以及教师中得到普遍认同,基本实现了从被动应用到主动实践的转变,学生也非常喜欢借助终端设备的学习方式。
3. 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的上海展望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知识供给模式和科研创新范式,进而重塑思维方式与观念,教育已经进入改变底层逻辑、重塑教育生态,资源共创共享、消弭数字鸿沟,素质能力重构、促进全面发展的智能时代。
基础教育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必须让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在教育变革的探索中,必须坚守人本技术伦理,使人工智能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项目与问题驱动学习。变革课堂,探索AI辅助的双师课堂、网络学习空间支撑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智能问答的AI课堂。优化评价,探索基于学生多维成长数据的长期跟踪与分析,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重构,以及数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智慧学校建设。
从应用场景看,上海教育将主要聚力于学习样态重构和教育评价创新两个方面八大场景:一是人工智能支撑的加速学习,二是数字技术提供的体验学习,三是移动终端互联的合作学习,四是人工智能伴随的思维训练,五是人工智能推进的潜能识别,六是数字技术保障的过程评价,七是人工智能支持的即时评价,八是数字场景满足的有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