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华:用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指引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球探足球比分国际教育分会理事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理论阐释对面向2035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也是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指引。
一、密切跟踪各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共同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与各国现代化,不是重叠关系,不是并行关系,而是各自不同却又有所交叉的关系。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应当密切跟踪、深入研究各国基础教育的趋势与规律。世界上有198个国家和35个地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差别很大,基础教育情况也不一样,鱼龙混杂,不能信手拿来就奉若至宝。我们要真正了解和把握的是国际上基础教育之共同特征和前进方向。
我们注意到,各国基础教育强调打好基础。纵观世界基础教育大势,各国重视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塑造基本品德。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益的课程内容,保留或增加基础知识,体现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掌握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本领,具备自己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金钥匙。
我们注意到,各国基础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在具备必要硬件条件后,把重点转向对学生的关注,教育资源集中投向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视学生为生命存在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动机,保护学生安全。
我们注意到,各国基础教育呼唤优质教师。各国同行相信,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教师的因素至关重要。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评价教师的时候,看全面,看发展,看实绩。学术性、教育性相结合,培养优质教师;物质刺激、精神鼓励相配套,吸引优质教师;在岗学习、脱产进修相呼应,保持优质教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提升优质教师。
我们注意到,各国基础教育比较注重创新探索。一是学科综合探索。培养目标是综合的,课程的内容是综合的,方式方法是综合的,中学阶段大多实行普职融合。重视课程整合,支持课程融通实验,增设综合性课程,帮助学生具备广阔的视野。二是办学体制创新。设置实验性学校,培养拔尖人才,实施校内分层教学,与大学有效联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三是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重视提高课堂效率,不搞加班加点,让学生有时间思考问题;让学生初步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创造发明过程,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或规律,逐步具备初步的创造能力;注重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的教学或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注意到,各国基础教育更新教学手段。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手段,翻转课堂、慕课教学成为现实,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人工智能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手段。新冠疫情极大地催生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全面持续的运用。主动研究、开发、适应、驾驭人工智能,踊跃运用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还注意到,各国基础教育开展国际交流。尽管出现反全球化逆流,尽管出现这样那样的不便,长远观之,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基础教育的国际交往仍会恢复、保持与扩展。与此同时,外语教学更加普及,人员交流更加频繁,走出去、请进来、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必是常态。
二、着重把握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基本特色
(一)适时提出“素质教育2.0”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教育发展最大的国情。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规模、教育人口数量巨大,进而学校规模、师资数量、设施体量等量增长。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量”与“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构筑人力资源巨大优势,就必须发展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三十年,成绩巨大,问题仍存,许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也有一些人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时代在变,万物皆流,与时俱进,还看今朝。现在有必要守正创新,将素质教育升级至“素质教育2.0”。在升级版的素质教育中,不仅提倡立德树人是中小学校的立身之本,不仅呼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而且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内涵、外延、方略,进行再梳理、再明确、再更新,对面向2035年的素质教育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从而,更有效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面向全体学生,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及校外培训负担,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二)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其指引下,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需要直面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之短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协调发展有力推进共同富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开展二十年,现在是时候提标扩面,升级至2.0版,启动面向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平发展。为此,就应当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普遍惠及适龄幼儿的普惠性幼儿园;通过多样化举措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实施高中阶段教育综合改革,实现省域内普通高中学校的大致均衡。
公平发展的基础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明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内涵,让人民群众在教育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举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基础教育战线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主体,应当不断完善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系。面向2035年,我国的基础教育应当校园更加完善、教室更加坚固、设施更加先进、经费更加充裕。同时,要通过恰如其分的方式,为不同学段的学生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质,让他们初步了解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自强不息的担当精神,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此外,还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浸润学生的人格品性;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提升办学的办学品位;学校文化是一种追求,彰显学校的办学个性;学校文化应当体现:本真、和谐、共生、持续。
(四)全面普及生态文明教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基础教育应以此为指导,建立完善的国民环境教育体系,重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与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分别做好对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情感和生态文明行为的涵养,让其从小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积极同联合国机构合作,吸纳先进理念,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五)着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贯彻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基础教育大有可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之间携手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开展项目合作、达成规则共识仍是主流愿望,但由于各国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差异很大,地区动荡、冲突及不确定性骤增,国际基础教育交流受阻、步调不同、误解分歧问题较为普遍。在此背景下,加强全球治理及全球教育治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影响、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年轻一代,变得更为必要。基础教育领域的同志们应响应国家号召,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努力发挥各自作用,力所能及地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分享我国基础教育成功做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三、切实加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必要保障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层底色,也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党领导下的教育强国建设之路,将为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提供宝贵经验,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领域展开的根本坐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承接并延续教育实践脉络的首要标识。中小学校要落实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必须坚持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这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之源。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党的教育创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相应的基础教育实践又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经验积累。
(二)夯实教师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广大教师,对教师队伍建设做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号召广大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广大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神圣职责,担负着塑造生命、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各地各校应当从两个大局高度、建设教育强国维度、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无论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发展素质教育,还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基础教育领域应当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球探足球比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等部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文件精神,突出师德师风,支持师范院校,分层培养教师,发挥书记校长作用,加强全员能力建设,创新编制管理,促进均衡配置,提高准入要求,畅通发展渠道,提升工资待遇,关心乡村教师,民办学校同权,提升社会地位,加强组织保障,强化经费保障。
(三)提高学校办学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有学上的问题已经解决,提高办学品质已成当务之急。中小学校面临共同的根本任务、一致的时代使命、相似的功能定位,应当抓住核心主题,明确发展方向,高举鲜明大旗,凝聚广泛共识。中小学校要面向2035年,提高办学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质学校。品质是内涵、质量、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开展学校品质提升、打造高品质学校,应当确立学校发展哲学,制订现代学校章程,出台学校发展规划,落实学校管理标准,凝练学校文化品格,驾驭完整教学过程,实现学校安全管理,传递中华文明基因,调动全体师生参与。我们期盼,未来一批又一批高品质学校应运而生。
(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全面搭建完成,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内部施工”有序展开,数字资源供给日益丰富,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速,数据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信息化正在成为助推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基础教育强国的强力引擎。教育部党组大力推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贯彻落实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总体战略,决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明确方向、统一步调,集中推动数字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实。立足新时代,面向2035年,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分析辨别能力、资料检索能力、数据支撑能力,驾驭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我所用,改进教学,推动工作,提升效能。
(五)确保基础教育优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人才成长的摇篮,直接涉及民生福祉,直接联系千家万户,直接惠及所有儿童少年。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基础教育处于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是优先中的优先,更应实现优先发展,让中国式现代化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相互促进、交相辉映,让年轻一代幸福成人成才、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