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足球比分

图片
分享到

沈炜:建设教育强国,面临挑战与对策建议




沈炜-刘洋修图版_600.jpg

党的二十大代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 沈炜


  党的二十大报告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报告在继续强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民生”首要任务的同时,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阐述教育的“国计”作用,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重大部署,完整阐述了教育在“国计民生”全局中的作用,要求教育系统必须一手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一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支撑“国计”、服务“民生”,并把这两者统一到建设“教育强国”上来。当前,我们需要深刻认识中国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重大挑战,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加快绘就和实施教育强国建设的路线图。


  一、客观认识建设教育强国面临的现实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接下来10—15年,是教育发展中国式道路创新的“窗口期”、矛盾冲突激化的“集中期”、教育由大到强的“转段期”这“三期”交汇叠加的关键阶段,孕育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综合教育内外部因素发展变化,突出的挑战主要来自六个方面:


  一是日趋剧烈的国际竞争,导致我国教育与西方教育面临着“脱钩”的风险,教育对外开放存在迟滞受阻的可能性,以开放促改革的动力机制面临“失灵”“失效”压力。


  二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家安全发展环境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价值导向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全面转向“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格局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识别、升学、培养的“绿色通道”明显不够顺畅,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效率亟待提升。


  三是共同富裕对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但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省域、市域、县域、城乡、校际等不同层面促进教育硬件资源和内涵要素均衡发展的短板问题,在当前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解决难度总体还比较高。


  四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新格局还没有真正打开,产教深度融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尚待扎实落地,人才供需规模、结构、质量不匹配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核心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


  五是受传统惯性思维影响,教育评价“破五唯”非一朝一夕可见功效,“双减”政策落实面临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持续缠斗,家长和社会教育焦虑尚未根本缓解。


  六是学龄人口规模、结构正发生显著变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配置需要与时俱进调整优化,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和老年教育的“一小一老”教育资源布局面临着较大挑战。


二十大代表 沈炜_400.jpg

党的二十大代表沈炜


  二、加快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的任务书路线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全面部署。接下来,需要围绕报告提出的目标方向,细化制订任务书、明确绘出路线图。对此,建议从八个方面着力:


  一是落实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先导地位。在我国语境里,位序决定了地位。因此,需要改变以往中央和国家重大政策文件把教育放在民生板块的做法,从位序上切实落实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定位和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作用,我们欣喜看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经从位序上极大强化了教育的地位作用,必将起到关键引领作用。


  二是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要在以往教育投入“三个法定增长”和现行“两个只增不减”之间,找到更加具有约束力和保障力的教育投入标准,避免出现“贴着线”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这种“可忽略不计的微增长”现象,确保有效应对学龄人口规模增长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新需求,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三是探索教育更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新道路。在全国全面推行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应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一线城市率先实施省域、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的教育样本。


  四是点面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上要多措并举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点上要加快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识别、培养、升学“绿色通道”,早出快出拔尖人才,满足科技创新所急所需。


  五是强化教育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针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要引导高校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同时,针对基础前沿理论研究,要营造鼓励自由探索的氛围,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和适宜的考核周期,支持高校基础研究人员坐热“冷板凳”,深耕基础前沿领域。


  六是加快促进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要从考试、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全面融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与普通教育分类发展而又有机联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培养紧缺急需、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七是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结构。要适应产业升级发展对人才结构、质量的新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教育新期待,给予各地职普比例更大的自主调整空间,加大普通高中资源建设。同时,适应“三孩”政策和老龄社会发展,加大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和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落实“三育”政策,提升教育获得感。


  八是久久为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要发挥评价的关键“指挥棒”作用,久久为功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撬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